的,望着顾臻,有些不确定地问道。
顾臻点了点头,给了她确定的答复:“对。”
“可是,太可笑了。”顾深语气略带激动地说道,“如果很重视自己的至亲,怎么会觉得自己死了对方就能活得更轻松呢?”
“深深你不理解也是正常的。”顾臻回答道,“很多时候,抑郁症病人的压力也来自于家人朋友。学习,工作,或者恋爱方面,很多时候有父母家人会因为一时冲动而出口伤人,但是抑郁症患者因为心事重,所以对于否定其存在价值的言语会铭刻在心,而且反复自问。这种情况下,对亲人的重视也会反而成为他们的心理负担。”
顾深听着,想了一会儿,回忆起剧本的细节,反而有些明白了。
曹雪因为父母离异的事情一直处于自责状态,她的母亲经常会不经意地流露出埋怨她不是男孩的意思,而这种观念从小就在曹雪的脑子里扎根,虽然明知生为女儿并不是自己的错误,但是每次感觉到母亲的失望和怨责,她都觉得十分痛苦。
但同时,她又非常爱她的母亲。父亲是个人渣,母亲虽然重男轻女,但是离婚的时候,她还是不顾父母兄弟的反对要了女儿的抚养权。母亲承担着沉重的工作,一个女人独自撑起一个家庭的天空,和女儿全部的未来。她没有再嫁人,也许是因为不信任男人,也许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女儿。而在这种情况下,看见母亲的艰辛的曹雪,哪怕经常承受不合理的责难,亦感触于母亲的艰苦,深爱着自己的母亲。
十二岁的时候,因为母亲的疏于看顾,她被母亲上司的儿子所侵害。那时的她懵懵懂懂,心中留下了严重的畏惧,却没有意识到这件事真正的可怕之处。
而二十岁这一年,专科毕业的她畏惧社会,畏惧外界,工作也因为精神抑郁而做得乱七八糟。她没有恋人,因为对于男性有着严重的恐惧。她努力想要振作,想要让母亲幸福,但是她只是做不到。
母亲的责备和强求一直让她觉得痛苦,而每一次被责备“没有用”,“没出息”,“连个男朋友都没有,你再这样下去我在邻里可丢死人了”的时候,曹雪都会产生深深的痛苦与自责。
她一遍一遍地恳求母亲不要再说了,可是母亲却无法了解她的痛苦,而只认为那是一种顶撞。
她的精神抑郁越发严重,最后终于受到确诊。
但是母亲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自己的女儿是个精神病,她不许曹雪去接受治疗。她认为女儿如果是个精神病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情,她坚持曹雪一定能够自己好起来。
母亲考虑的是女儿要是传出精神病的名声,就再也难找到很好的对象。但是对于曹雪来说,这却是一种无法回避的指责。
……她,从来都只是一个负担,一个耻辱。她的存在,始终在让母亲觉得痛苦。
作者有话要说:我知道这两章稍微有点太理论化,但是也就这点内容了,因为这部分是女编剧帮忙引导顾深的部分,对于全文它应该是非常微不足道的部分,虽然对于单章来说它们占有的篇幅确实有些大。我把它特别写出来只是为了稍微提一下女编剧教了顾深什么。对了,这位女编剧是顾深的女神,就是《渡生者》的原作者。之前的剧情是她给顾深上课的部分,顾深会从她那里学到很多东西,包括一些思维方式。
☆、第66章
《无罪论》。
顾深终于明白了,这个系列的系列名为什么要叫做《无罪论》。
因为顾臻想要向所有拥有和故事中人物有着相似经历的人传达一个讯息:他们是无罪的,都有原谅自己,获得幸福的权利。
《有罪判定》本身并没有太多说教的内容,它只是表现了一个普通患抑郁症的女孩可能曾经在生活中遭受的苦难,其中很大一部分的苦难是非常普通常见的,也许很多正常女生都会在生活中遇到的。
因此,才显得尤其真实。
顾臻和导演商议的时候,基本就做出了要求,要让整个故事的调子明亮而温柔,哪怕是最为阴暗的剧情,也必须暗藏着温柔的信息。比如说曹雪在网络上发出的那个帖子,在她出门寻死之前,是她即使努力辩解也无法扭转的攻击,谩骂和不理解,但是当她冲出门去想要寻死的时候,在她看不见的屏幕上,正有人为她发出第一句支援、辩解和援护。
这是女编剧根据顾臻的要求创作出来的情节,倒并不是为了制造巧合的阴差阳错什么的,而是暗示着一个讯息:若是曹雪愿意多作一刻停留,也许就会看见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这样的细节,几乎覆盖了全剧的每一个部分,唯一不同的是在前期的曹雪看不见,而后期的她却会渐渐发现。
剧本改了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地调整细节,让每一个情节都变得紧张起伏。
这并不是顾臻主动要求,而是女编剧在每次和故事原型的女孩们聊过之后主动进行的修改。她和几个女孩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经常根据她们的看法调整剧本内容,并且把修改好的剧本给她们看。
女孩们也把自己的经验反馈给了女编剧。
“怎么说呢,发帖是很无奈的事情。因为我没法跟家人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但是也没有办法跟同学朋友说……因为没有那么好的朋友,也因为怕被人传得人尽皆知。会去网上求助,是因为总觉网络和现实之间有一道安全网……这个也要分情况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