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美电子书 > 虐心耽美 > 淘宝大唐 > 第四百六十七章 灾难

一唐军兵分三路攻入~

东路集团侯君集部,仗着装备精良,稳步推进,怒江以东地区已经全部被唐军所控制。

北路集团兵分两路,一路由苏定方率领,依旧从鹰嘴关南下。

另一路由高仙芝率领,从安西都护府的河岔口出,沿着阿克塞钦湖西侧进入了吐蕃西北部。

这里是今天西藏的阿里地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之一,此时在当地的吐蕃人口不足一万,属于吐蕃西北将军府管辖。

在这一带,只有廓尔城和革吉城各自驻守了一个吐蕃人的千人队,基本上没有设防。

其实,这里根本用不着大军驻防,恶劣的自然环境,就是藏北高原最大的屏障。

阿里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核心地带阿里是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等山脉相聚的地方,被称之为“万山之祖”。同时,这里也是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的源地,故又称为“百川之源“。

阿里属二类风区,年平均风在每秒.米以上,大风频率高达级以上,年大风日数在天左右。年平均气温,日平均温度变化幅度极大,真正是晚穿棉袄,午穿纱。

狮泉河镇冬季终年低温严寒,年平均气温不足零度,狮泉河镇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度,夏季极端最高气温度,昼夜温差相当大,年温差小年温差小在海拔米以上的地方,月白天气温为以上,而夜间气温则降至以下。

此时,吐蕃大军和唐军正在吐蕃北部和东部作战。唐军如果能够穿过吐蕃西北高原,沿着雅鲁藏布江河谷,向东南进入吐蕃腹地,就可以切断吐蕃和戒日王国的联系,令吐蕃人腹背受敌。

高仙芝擅长长途奔袭作战,这次他亲率万大军,经过了充分的准备,进入了吐蕃的藏北地区。

尽管高仙芝预先做好了思想准备,但是藏北高原的恶劣环境,还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喜马拉雅山气候条件复杂,一年四季都可以在这里体现。

唐军一路上遭遇了暴雨、暴雪、大风、泥石流和雪崩,艰苦的情形不必详细描述,仅仅大军平均每天减员不下人,就说明了一切问题。

经过了一个月的艰苦行军,大军进入了喜马拉雅山一条巨大的山谷,山谷两侧是奇险的悬崖峭壁,峭壁的顶端是皑皑白雪。

这条山谷长达百里,穿过这条山谷就可以进入雅鲁藏布江河谷,进入吐蕃的腹地。

大军行进到这里,将士们知道即将结束艰苦的行军,不禁精神大振。

在大军前面开路的,是由飞虎军的一个连和唐军一个营的侦察部队组成的先头部队,距离大军十公里的路程。

在先头部队的前面五公里,还有一个尖兵班和两名向导。

这天夜里,刺骨的寒冷,令尖兵班的战士们,蜷缩在帐篷里御寒,除了哨兵以外,战士们都进入了梦乡。

凌晨点,一阵剧烈的晃动,把战士们都惊醒了,接着,他们就听到了震耳欲聋的轰响声。

晃动也就持续了二十几秒钟,轰响声却持续了数分钟之久。

两名吐蕃向导跪伏在地上,喃喃的祈祷。

尖兵班的战士们,都是挑选出来的熟悉吐蕃语言的人,他们听到吐蕃向导祈祷的内容,大意是他们经过此地,无意间触怒了山神,请求山神原谅。

尖兵班的战士们,也没有经过这种阵势,一个个头皮麻,窝在帐篷里不敢出去。

响声停止了很久,尖兵班的士兵们战战兢兢的出了帐篷,眼前的情景领班他们目瞪口呆——他们和大军之间的山谷里,已经被高耸入云的积雪堵塞!

天亮以后,他们尝试着和大军取得联系,结果现完全没有可能。

他们想到,大军是被困在山谷里面了。

经过商量,战士们决定求援。为了确保求援成功,他们将个人,两人一组,分成七个小组,沿着不同的方向,向长安、安西都护府、陇右道和青海道求援。

山谷里的高仙芝,接到了山谷两段的部队的报告,说大军被困在山谷里了。他当时并未惊慌,决定等天亮以后查看情况。

天亮后,高仙芝派出的各路探路人马,回来后都报告了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大军已经死死地被困在这条山谷里。

高仙芝亲自去查看了地形,终于也丧失了信心。

高仙芝手里有万人马,为什么不展开自救呢?

高仙芝所部携带的粮食不多了,如此大规模的雪崩,仅仅靠着他们的努力,段时间内未必能够打通道路。

如果强行打通道路,官兵们体力消耗过大,粮食消耗自然也大,一但打不通道路,他们手中的粮食,就无法坚持到救援到来。

高仙芝和各位将军们商量,决定立刻管控物资,减少士兵们每日的粮食定量,等待救援。

时势造英雄。喜马拉雅山是地震断裂带,地震频繁,但也不是每天都生较大的地震,高仙芝是个倒霉蛋,就在即将走出山谷的时,遇到了地震,并且引了雪崩。

高仙芝是个经验丰富的将领,他召开了军官会议,为了安抚军心,他以轻松的口吻说道:

“你们回去告诉士兵们,我们前面的尖兵部队,没有被困在山谷里,他们会回去求援的,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得救的。”

其实,对于尖兵是否受困,他也不清楚,他这样说只是给大家一个希望。他接着说道:

“我们被困在这里,没有什么,这是老天看到我们这些天来行军太


状态提示:第四百六十七章 灾难--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