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美电子书 > 虐心耽美 > 洪荒之元始本纪 > 122 决战开始

当年的上族一战,三清之名在洪荒之中广为流传,谁都知道三清兄弟的战力远超一般的上阶上位

仅仅为对付三清,飞族至少要动用五六个强力的上阶上位神。

而飞族现在仅仅比三族联军多出三名上位魔神,现在上族的到来,让飞族在顶级战力方面出现严重的缺口。

这些都是次要的,关键是那新型的神兵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能够远程攻击?为什么次的攻击就能秒杀一名上阶中位魔神?

霸飞金泫道:“再调集一千人发起攻击,我要知道上族那新型的远程神兵到底有多强实力。”

“是!”

霸飞金泫觉得,还是得派人试探一下上族和那些新型的远程神兵,看看其真实威力到底有多大。

至于试探过程中损失的人手,修行魔道一系大道的霸飞金泫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

四族联军这边很快就知道了飞族再次进攻的消息,于是再次拼凑了八百神魔迎战。

而上族这边,三清有心隐藏实力,在关键时刻杀飞族一个措手不及。所以只派出了由东华上相,惊蛰两名上位神带领了三十六名神魔参战。

上族参加秘境之战的时候,除了三清和东华上相之外,还有七十二名中位神魔,后来惊蛰晋升上位神,与幽氏族一战陨落了二十六人,现在还有四十五名中位神魔。

这样的人数已经无法维持地煞阵了,不过灵宝早就为上族设计了两套阵法,除了地煞阵之外,还有一个天罡阵。

地煞阵和天罡阵都是灵宝集灵阵和军阵两者优点的产物。

灵宝研究的阵法本来有两大类型,一种是灵阵,讲究以天地灵物布阵,以实现调动天地灵气围困或击杀敌人的目的,洪荒历史上灵阵的最高成就是诛仙剑阵。

另一种阵法类型是军阵,讲究以人布阵,适用于战场杀敌。洪荒历史上,军阵的最高成就就是万仙阵。

灵阵需要调动天地元气,这就要求布阵之物必须符合一定的大道规律,灵阵造诣高的,仅仅是摆放几个石头,都能引动天地元气,构建阵法,就像后世诸葛亮,用一堆石头布成八阵图,就差点将陆逊困死。

不过灵阵也有缺点,灵阵布成之后,布阵之物稍有减少或变动,阵法自己就会不战自溃。

像灵宝以阴阳五行阵困住幽族等神魔,但是因为灵宝在阵中杀敌,血煞之气影响到阴阳五行之气的运转,于是被幽族的神魔找到阵法破绽,破阵而出。

而军阵用于战场杀伐,强调的是一种整体大势,军阵中人就是一个个部分,军阵就是真题,军阵就是让部分构成整体的同时,让整体发挥更大的功能。说白了就是系统优化组合而已。

即使布阵之人有人战死,军阵也不会崩溃,只是威力衰弱而已。不过相对应的,同级别的军阵的威力往往远逊于灵阵。

灵宝在灵阵和军阵的基础上再度研究,想找到一种能集合两类阵法优点的新阵法,地煞阵和天罡阵就是灵宝的研究成果之一。

地煞阵与天罡阵,以人布阵,属于军阵的一种,当阵势中有人战死,阵法依旧能够维持。

但是,地煞阵与天罡阵也包含了灵阵的优点,地煞阵和天罡阵相当于是把人当灵物布阵,借人的站位来体现大道规律,调动天地元气形成阵势。

上族就是凭借地煞阵和元气丹,这才能以七十二人对战幽氏族三千魔神并取得大胜。

灵宝把地煞阵和天罡阵归类为第三类阵法,灵宝称之为战阵,而洪荒历史上,战阵的最高成就就是巫妖之战时,名震天下的十二都天神煞大阵和周天星斗大阵。

现在上族人数减少,地煞阵已经布不出来了,所以上族动用了第二套战阵——天罡阵。

天罡阵需要三十六人布阵,维持阵法的最低人数是二十七人。

地煞阵耗费了灵宝上万年心血,而天罡阵,灵宝只研究了两千年。天罡阵是灵宝为防备上族阵亡人数太多的情况,是一种简化版的地煞阵。论威力,天罡阵与地煞阵弱了不止一筹。

不过,这种具有灵阵优点的战阵,即使只是简化版,也不是一般的军阵能够对抗的,更何况,上族神魔还有丹药和弓箭在手。

东华上相指挥着三十六名上族神魔布下天罡阵,自己和惊蛰则参加了上位神魔之间的战斗。

没有东华上相的指挥,天罡阵的威力再次下降了三成,不过即使如此,也足以出彩了。

飞族神魔基本人手一件攻击型的天级神器和一件防御型的地级神器,而上族神魔,攻防神兵都是天级神器,除此之外,人手一件下品神宝和天级神器级别的神功,以及地级神器级别的箭枝数百。

得了元始的叮嘱,上族神魔没有动用神宝,而是利用神器一级的神兵,弓箭和飞族战斗。

借助阵法和弓箭,仅仅一个多月,上族就击杀了五六十名飞族神魔。

霸飞金泫也在一个多余的观战中明白了弓箭的威力。

弓箭属于远程攻击,比起近战而言,弓箭更容易集火秒杀敌人。

但是弓箭也不是无敌的,上族每一次利用弓箭全力攻击,自身消耗的神力也不少,而被秒杀的飞族神魔,基本都是神力消耗得差不多了的神魔。

霸飞金泫估算了一下,对于一个神力充沛的中位魔神而言,即使上族三十六把神弓集火,也很难秒杀。

上族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之前一个月,上族基本就没有动用过弓箭,直到一


状态提示:122 决战开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