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美电子书 > 虐心耽美 > 宅时代 > 第四百六十章 生死

生死,是每一个生物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而石之轩却借由“不在此岸,不在彼岸,不在中间”的哲学理念,将自己置于非生非死的状态之下,因为非生非死,方能统御生死!(和薛定谔那只可怜的猫没有任何关系!)

石之轩最令冯雪感到叹为观止的,是其将内力划分为了生与死。

冯雪本以为这生死指的是花间派的生机与补天阁的死气。

但是仔细研究之后却发现自己太肤浅了。

内力说白了就是一种能量,为什么我自己的就能用,别人的就用不了?

当这个可以说的上是叛经离道的想法出现在石之轩脑海中的时候,便注定这个天赋卓绝的年轻人走上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石之轩刚开始创功的时候很年轻,所以说这又是一个被碧池毁掉的天才,额,我为什么要说又?)。

经过了不知道多长时间的探索,石之轩终于开始用哲学的思路看待问题。

大唐世界的魔门本就是废黜百家之后,百家残余所汇聚而成的组织,门中典籍更是汇聚了无数先辈们的思维碰撞。

吸收了先辈们的智慧后,石之轩懂了。

他意识到了内力为何具备养生功能的同时,又有着不弱的杀伤力了。

这一切,其实就只有两个字——意念!

之所以敌人的内力无法被自己掌控,只因为其中灌注了敌人的精神意念!包含着杀气的内力自然是不会随意被他人支配的。

于是乎,石之轩将能够被自己利用的温和内力称之为生气,不能被自己利用的杀伐内力称之为死气,并通过调和阴阳,自成天地,将自己置于非生非死的状态,从而掌御生死。

“可惜了。”冯雪合上了手中的书册,默默地叹了一句。

“怎么了?不合适吗?”留姬坐在一旁闭目冥想,见冯雪出声,立刻问道。

“没什么,只是觉得这个人可惜了而已。”冯雪摇摇头,他兑换的不死印法是原典,其中包含了这本秘籍从无到有,被石之轩不断完善的过程,换句话说,冯雪能够从中清楚地看到石之轩的创功思路,和一本功法一步步被完善出来的过程,甚至还有着不少本人的批注。

但同时,冯雪也从中找到了石之轩疯掉的原因——

碧秀心。

这个女人,让石之轩无法保持非生非死的超然境界(非生非死,便要不在此岸,不在彼岸,不在中间,但是一旦有了牵挂,便无法把握这超然物外的平衡),而非生非死之外,便无非死与生。

石之轩向生,那么死气必然造反,石之轩向死,那么生机必定离他而去。

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石之轩不得不分裂成一生一死两个部分,以维持生死的均衡,而这,也是石之轩精神分裂的根本原因。

“怪不得想要邪帝舍利……”冯雪心中暗暗明白了石之轩的想法,既然无法保持非生非死,精神又分裂为生与死两片,那么干脆直接以无上精元将精神统一,达成本应在不死印法大成之后才能够达到的,即生又死的境界。

到时候不止隐患尽除,同时一身功力也会攀升到巅峰,不说破碎虚空,光是自成天地,生死转化,内力生生不息便足以证道气关!

“所以我才说可惜啊……一个在单一世界以区区十几年便有望证道半神的天才,被世界拖累了不说,居然被一个碧池给毁了……”冯雪摇摇头,不再去想这些,转过头来思考自己的功法。

这本不死印法给冯雪最大的帮助并非是其中的哲学内涵和武功招式,而是石之轩的创功思路。

这是记载了一个武学天才从无到有,逐步创造出一本完整功法的记录,这给了需要从零开始的冯雪颇多想法。

“和石之轩不同,我并不需要调和生死二气,而是要以死孕生,所以不需要生死循环的这部分,反倒是将死气转化为生机的这部分可以拿来参考。”冯雪似乎是在为自己下定决心一般,抛弃了不死印法中最精华的部分。

但这也是无奈之举,不将其抛弃,就没办法跳出思路,开发出自己想要的力量。

虽然看起来,不死印法中“蕴含了杀意的内力”与冯雪体内真正的死气并不相同,但是这并不影响冯雪借鉴其思路。

内功和斗气、魔法乃至于血统、基因锁什么的东西都不一样,这种源自种花家古典文化的体系中,充斥了每一个创造者的哲学思维。

譬如九阴正经,全篇并非阴性内力,而是中正平和的道家内功,其本身不过是黄裳阅遍道藏所得而已。

之所以名为九阴,确实因为黄裳创功之时充满怨念,其复仇的执念贯彻了潜修四十年的每一天,阴气自然灌注于功法的字里行间,表面上虽然隐而不显,但若无正确的修炼之法,便很容易堕入魔道。

而大名鼎鼎的逍遥派武学,其根基不过是《南华经》而已,这些看似与武学毫不相干的内容中,为何能让人开发出种种神乎其神的内功?

其根本原因便在于这其中的哲学观念。

这个哲学和那种紫色的哲学并非同等,是真正的学问。

千百年前,佛家就有了“水中四万八千虫的说法”,而人类真正发明显微镜观测到细菌不知道要多久之后。

宇宙与人体的高度统一性,使得这些古代哲学家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智慧了解世界,而当任何一种力量与先哲们的智慧产生碰撞时,新的力量便从中诞生。

冯雪经受过巴别塔世界的细


状态提示:第四百六十章 生死--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