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韩琦由于忙于平息濮议的布置,还是怎么了,王静辉回信之后,韩琦就再也没有来过信。不过这样反而让王静辉更安心,对于将来会产生的损失,他虽然会有些心痛,但他作为从一千年后来到宋朝的人来说发财的东西还多着呢,不说别的比较复杂的东西,单单是镜子一项就会比商务印书馆厉害的多。“想当年这可是威尼斯人把法国人逼得狗急跳墙的利器啊!”王静辉在书房中独自一人呵呵的笑道。
正当所有的官员都在猜测韩琦会到哪里去钓鱼的时候,英宗赵曙把韩琦和欧阳修召进宫中议事,在见面的时候,欧阳修从袖中取出两份诏书交给赵曙。赵曙看过两份诏书后留下一份,然后将一个在殿外等候的太监叫了进来,把另外一份诏书交给这名太监,太监接过诏书后也不打开看一眼便推出殿外。
第二天,各位中枢大臣和英宗赵曙议事与垂拱殿,到了正午时分,太后派来一位宦官传达诏书,传达诏书的太监正是昨晚从赵曙手中接过诏书的太监。欧阳修和韩琦等人打开诏书一看后与英宗赵曙相视而笑——这份诏书正是昨天晚上欧阳修写得两份诏书中交给太监的那份,不过诏书上多了曹太后的亲笔签押。
“吾闻群臣议请皇帝封崇濮安懿王,至今未见施行,吾载阅前史,乃知自有故事。濮安懿王潐国夫人王氏,襄国夫人韩氏,仙游县君任氏,可令皇帝称亲,濮安懿王称皇,王氏、韩氏、任氏并称后,特此手谕!”
当司礼太监那尖细的鸭公嗓子发出难听的声音在垂拱殿里渐渐消逝后,百官的脸上可谓什么样的神情都有,不过颍王赵顼此时的脸上更为有趣。韩琦等奉到此诏,立刻转送英宗。英宗赵曙看过后说道:“称亲之礼,谨遵慈训,追崇之典,岂易克当?所有称皇称后诸尊号,朕不敢闻,令内外臣民知之!此诏!”
这时底下的官员才开始反应过来,不过已经大势已去,十天前他们手中还奉为尚方宝剑的太后手诏居然成了今天击败他们的法宝,这对于他们来说可真是够讽刺的。不过这还不算最后的结束,御史吕诲见苦劝赵曙不成,便缴纳敕诰,在家称病待罪;包括司马光在内的所有台谏官员都全部自动请辞;连英宗赵曙在濮邸时的幕僚王猎、蔡抗均反对他称亲之举,这是英宗赵曙万万没有想到的,这使得他又立刻感到头大如斗。
在宰辅韩琦和欧阳修的帮助下,英宗赵曙在严厉处置了于是吕诲,让他到蔪州散心,范纯仁通判安州,吕大防到休宁县当县官,还拉拢反对濮王称亲的主力人物王圭,答应他许以执政之位,可谓是软硬兼施才最终完全平息了濮议之争,前后两个月,这可比王静辉那个历史时空中长达十八个月的濮议角斗短多了。
王静辉才茶楼中一边品茶,一边听着茶客们在一旁三五成群的议论着濮议角斗的最终结果。当他听到吕诲、范纯仁、吕大防三个御史被英宗修理的消息后,也感到无奈,毕竟这三个人是无辜的,他们没有什么错,只是想提出皇帝行为不妥的地方,就这么被放逐京师之外,实在是有些很可惜。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他们不这么逼迫英宗赵曙和韩琦、欧阳修等人,也不会落得这么一个下场。
“还是曹老太太的一纸诏书管用,不知道要是她老人家知道背后这个馊主意是我出的,那我瘦弱的肩膀是否能够抗得住呢?”王静辉一边喝茶一边在心中默默地计算着自己肩膀的承压能力……
大宋英宗二年六月二十九,在朝堂上闹得风风雨雨的濮议还没有过去十天,王静辉投资在汴都郊外的书院所有的建筑终于全部完工了。韩琦、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等人果然没有食言,在他们努力动员下,不少名噪一时的大儒都来到这个名叫“华英书院”的书院来授课。说起这个“华英书院”的名字,是王静辉起的,但这书院山门上的牌匾可是大有来头——英宗赵曙亲笔题写的书院牌匾,这也是王静辉请韩琦帮忙才得到的。
可惜王静辉在文学上只知道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个还有一堆词人外加上朱程理学的开山人程氏兄弟外,这些所谓的“大儒”竟然很少知道,这不禁让他很是汗颜。不过王静辉还是没有想到自己居然听了苏轼的介绍后还认出一个来:周敦颐。
此时的周敦颐还并不是被这个时代的人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在这个还是纸质传媒独霸天下的时代,他的学术思想传播的范围还很有限,不仅是他,就是他的弟子程氏兄弟在生前也没有享受到理学大家的学术待遇。现在的周敦颐有四十八岁,本来辞官后准备在九江讲学的,不过他和苏偶像的老爹有过交往,苏洵对他的学问很是佩服,听到苏轼说王静辉要在汴都城外建一所专门供贫家子弟读书的书院还正缺一些学俱佳的教书先生时,便写信给周敦颐请他来汴都讲学,并把书院的来历介绍给他。周敦颐看到苏洵的来信后就二话不说赶到汴都王静辉的华英书院来教书了。